强基计划,历史学科坚持,人文荟萃,博古通今

强基计划

想了解各招生专业培养方案?向下滑动解密

北京师范大学2020年“强基计划”正式发布

涵盖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

生物科学、历史学、哲学六个专业

今天起

我们陆续推出“强基计划”各招生专业培养方案

百年师大,砥砺芳华

我们等待有志的你前来

历史学专业

根据《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教学〔2020〕1号等文件要求,加强强基计划招生和培养的有效衔接,特制定培养方案如下。

一、基本情况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科由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第二类”史地类演变发展而来,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历史学科坚持 个性化、多元化、国际化的拔尖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历史学综合会通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强调 “四个注重”:注重立德树人,融德育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注重根柢之学,厚实理论和专业基础;注重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知识的传授;注重国际视野、创新能力与学生人格的全面培养,致力于成为全国高校历史学拔尖人才培养和教学创新的领跑者。

历史学专业是首批入选的 “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自2010年起,参加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并建立了 励耘历史学实验班。

二、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培养目标

历史学专业秉承北京师范大学价值理念,着重培养理论素养深厚、专业基础坚实、国际视野开阔、实践创新能力突出、综合素质卓越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其将来成为历史学专业领军人物,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奠定基础。

培养要求

通过学习,学生应获得以下知识和能力:

1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

2掌握历史学科基本的学术研究方法,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学术研究能力。

3能够传承中华文明优秀基因,具备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的初步能力。

4拥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跨学科研究能力,具备融合、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初步能力。

5具备高水准的专业素质和突出的专业工作能力。

阶段性考核和动态进出办法

1实施动态

以学业成绩为基础,以综合素养、学术兴趣、创新潜质为核心,每学期开展对学生的综合考查。每学年一轮形成性考核,在充分征询导师、班主任、任课老师意见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学业成绩、科研能力、意志品德等综合素质进行评估,将部分不适应强基计划培养的学生分流到强基计划专业相应普通班继续学习。

2完善选拔机制

在强基计划外专业进行二次遴选,综合考虑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成绩、科研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合理的选拔评价标准,经学生自愿申请、专家面试、笔试、实践操作等多元化考察选拔,将对基础学科兴趣浓厚、基础扎实、潜力较大的优秀学生选拔进入强基计划。

本硕博衔接办法

以培养历史学科拔尖型人才为目标,解决现有培养模式阶段割裂、学生大四时间未充分利用、科研训练性有待提高等问题,将学术型高端人才培养阶段前移,建立衔接本科教育阶段,融贯硕士和博士培养阶段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机制。 打通本研课程设置,形成相互衔接、逐级递进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建设标准、修读要求、选课方式、教学等环节,全面考虑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和内在潜力,把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作为一个连贯的整体来设置课程、组织教学,构建完善本硕博衔接的培养体系。从优秀本科生中选拔直博生。

三、毕业要求及授予学位

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学位

学位授予标准:需符合北京师范大学学位授予条例

四、培养方式

完善培养方案

多方位塑造学科人才

2015年,历史学专业根据学校的整体规划和布局,对培养方案进行全方位修订。今后将继续对强基计划学生培养计划进行完善,调整原则是:进一步突出立德树人的要求,重视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注重经典研读及人文素养的培育,加强文理交叉学科的教育,进一步优化学生的知识体系,提升综合创新能力;继续深入推动本研衔接的教学改革,改进课程设置、考核机制、学分认定等内容,完善本硕博一体教育过程的无缝衔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办好“春秋学社”“形势与政策”小组等学生社团,引导学生关切和服务国家发展。

注重名师引读经典

提高专业素养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科在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鲜明的学术和教学传统,即重视“根柢之学”“古今贯通之学”及“中西会通之学”的训练。本专业将继续大力推动 “励耘书院”建设,聘请名师任教,为学生传授史源学、文字学等根柢之学;优化学生遴选过程,选拔优秀学生进入书院学习,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传承意识,以达到真正培养其学术兴趣和研究能力的目标。

继续加强教材建设

本专业继续支持已有“马工程”教材、国家级精品教材、北京市精品教材的修订出版。根据通识课建设需要,新编《中华文明》《世界文明》等通识课教材8部,为学科发展优质教材资源。

改革教学方式

深入推动信息化与历史教学的融合

本专业继续支持历史影像实验室建设;鼓励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采取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知识传授模式,优化已有MOOC课程的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继续扶持优秀教师建设MOOC课程;加快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对已有虚拟仿真课程进行优化,新建一批虚拟仿真课程,加快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拔尖人才。

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拔尖学生

积极拓宽国际交流渠道,深化已有合作交流平台,建设新的合作关系,设立海外教学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对学生出国学习、参会给予资金和政策扶持;利用外国专家计划、励耘讲堂等平台,邀请境外知名专家来校授课和讲座,为学生开拓视野,了解国际学术动态优质条件。

五、课程设置

历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有:

六 配套保障

组织保障

1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研室负责方案的执行,教师负责方案的具体实施,充分保证教研室主任在培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学院、教研室、教师联动的培养体制。

2加强培养制度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完善开课选课、教材使用、教学督导、毕业论文等制度细则,并组织教师学习;制定并落实强基计划学生培养方案的定期修订计划;通过院系听课、教学督导、校外专家评议、学生评教等方式,保证强基计划学生的培养质量。

3强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团队的职能。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人才培养工作有指导职能,重大教学事项须经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以保障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4依托相关平台,拓展培养途径。本专业依托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特色专业、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等教学平台,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及北京市高精尖学科—“文化遗产与文化传播”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为强基计划学生从事科研活动、实践创新等优质条件。

经费保障

本专业设置专项经费用于强基计划学生培养,重点支持师资团队建设、教材建设、优质课程建设、海外交流、学生实践及书院建设等领域,并将严格规范经费使用。本专业作为传统优势基础学科,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且承担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任务,能够得到国家、学校和社会各界经费方面的强有力支持。

师资保障

近五年来,本专业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国际化程度大幅提升,教学科研水平显著提高,为强基计划学生培养了优质师资保障,今后还将继续做好以下工作:

1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培育“四有好老师”

2持续引进高水平学者,组织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由德高业精的教授予以指导。

3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深化与世界知名高校的师资合作,聘请海外知名学者来校长期任教或短期授课;学院今后将继续鼓励教师赴海外访学、参会,拓展与海外同行的交流渠道。

4强化激励机制。对教师建设优质线下课程和MOOC课程予以经费支持,并对德高业精、培养人才卓有成效的优秀教师予以表彰。

政策保障

改革教师激励办法、教学办法等,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推进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内在激励作用, 引导学生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人类未来发展、思想文化创新和基础学科前沿,增强使命,激发学术志趣和内在动力。

对优秀学生在出国交流、科研竞赛、教学实践等方面给予经费扶持,安排教师予以指导,并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

我们将陆续推出

强基计划培养方案丨历史学专业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培养

1、以适宜的条件使繁殖。2、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使成长。

学生

学生(student)一般指正在学校、学堂或其他学习地方(如家中、军队等等)受教育的人,而在研究机构或工作单位(如医院)学习的人也自称学生,以前与学生的性质相似的还有徒弟、弟子等等。根据大多数地区的学习机关小学中学、大学而分为: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专科生、高职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等。学生不仅仅是受教育者或是在校学习的人。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生是生、化的意思。作为一个学生,应该先学而后生,不仅首先要充分的学习和领会老师的知识和智慧,还要在老师的知识和智慧的基础上有所生、化,有所提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