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长运:生涯发展的根基—5C核心素养新视角

主页 > 生涯规划 > 生涯资讯 >

康长运:生涯发展的根基—5C核心素养新视角

发布于:好学网 编辑:好学网 2020-07-10 阅读量:0次

  2019年11月16日-17日,由Vision Connect主办的第二届全球职业生涯发展大会(Global Career Development Conference)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各地众多国际化学校和教育机构的近三百名校长、生涯与升学指导老师和教育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国际化学校生涯教育的开展和实施。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广东省国际化学校专委会主任康长运博士在本次GCDC大会上发表了题为《生涯发展的根基—5C核心素养新视角》的主题演讲

  康长运博士

  本文根据康长运博士演讲内容整理

  整理、编辑 | Kyrie

  尊敬的各位来宾、校长、老师,

  大家下午好,

  这些年我一直在广东从事国际教育的工作,本人还担任广东省留学服务协会的副会长和国际化学校专业委员会的主任,我一直在思考:中国的国际教育应该走向哪个方向?我能否用一个基本的观点来预测或者描述我心目中的中国国际教育?今天也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题,和大家做一个交流。

  一

  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冰山

  首先我想从常见的冰山理论讲起。我们做教育既要看山上面的东西,也要思考冰山以下的东西!冰山理论之所以成为一个经典的理论,是因为图中冰山以上的东西和冰山以下的东西我们都能看得见。但是在现实当中,如果我们没有一个思考冰山以下的东西的视角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忽视冰山以下的东西。

  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而言,冰山上面的东西大家都看得见,我们要上什么大学、选什么专业、找什么工作?我们在冰山以上的东西我们做了很多,国际化学校可能做生涯规划的这种生态比公办更好一点,但是我们往往是可能用我们中国人的方式来思考生涯规划的这个问题,然后用中国的方式来解决,以至于大家都容易着眼于冰山以上。但是我们能不能走得深一点远一点?

  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简单的说两个触点,一个是中国人创造力的缺失,另一个是中等收入陷阱。

  第1个触点,中国人创造力的缺失。英国科技博物馆的学者公开了非常惊人的一个数据:我们中华民族更后的一项世界级的发明,是1498年发明的牙刷,1500年之后的500余年,在全世界的838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来自中国。我们搞了30年的素质教育,到现在我们依然有很多困惑,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还没有找到一个大家都共识的方法,破解创造力缺失的难题。中国教育如果不破解这个问题,国家终难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第2个触点,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在各方面都是迅速发展,实际上在现实当中我们还有很多冲突。在教育领域,除了让我们的孩子考进牛津、剑桥、哈佛等世界名校以外,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用什么样的担当来给社会做交代?中国如果想在未来与世界强国竞争,教育必须是重中之重,我们的国际学校在中国的整体的教育总量当中占比虽然不大,但是国际学校应该是更有希望突破的。

  二

  5C核心素养模型

  所以我结合我们更近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和P21做了一个研究,叫5C核心素养,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来给大家来分享一点我自己对生涯教育的想法。

  我在这里提出来这样一个视角,其实并不新鲜,这只是我们北师大教育创新研究院更近做的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也是一种破解大国教育发展问题的新思路——未来的世界需要的人才,不是靠分数,不是靠知识,而是靠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亦称“21世纪素养”,是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这种素养应该是有预见性,应该是走在时代前面的。显然核心素养应该在冰山之下,当然我们可以把冰山之下的东西,通过我们对教育理性的思考,通过我们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学习,把它呈现出来,这是教育学者或者教育工作者应承担的责任。

  2015-2016年,受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委托,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完成《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国际进展报告,如今已经出现了各种语言的版本。这些素养包括沟通与合作、创造性与问题解决、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批判性思考、信息素养、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如果一个人要想在未来成功,这些方面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美国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机构P21,他们在全球提出了一个4C的核心素养模型。4C核心素养模型,在西方世界,特别在美国有广泛的影响力,同时,我们也注意到,4C存在结构性缺失。后来我们的团队在研究当中发现,文化是核心素养中不可或缺的,所以我们加上了一个C,即Culture。

  2017年,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与SKT教育联合P21合作,共同提出5C模型。从4C到5C,多出的不仅仅是中国的文化,更多的是大文化的概念,从理解到认同到践行,对自我有一种重新的认识。

  01

  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Cultural Competency)

  一个具有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的个体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同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能够以平等、尊重的态度看待和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共性与差异。文化理解、文化认同、文化践行构成了“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的三个重要方面。某种意义上讲,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递进关系,没有对某一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其所蕴含价值观的基本理解,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认同和热爱,也不可能真正地付诸实践。

  02

  审辩思维素养 (Critical Thinking)

  一个具有审辩思维素养的个体不但能够不懈质疑,理性分析,不断反思,得出合理结论或生成有效解决方案,而且能慎重考虑他人观点且尊重他人挑战自己观点的权利。包括质疑批判、分析论证、综合生成、反思评估四要素。

  03

  创新素养(Creativity)

  一个具有创新素养的个体能够利用相关信息、资源,产生新颖且有价值的观点、方案、产品等成果。包括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实践三要素。

  04

  沟通素养(Communication)

  一个具有良好沟通素养的个体能够有效地与他人或群体交流信息、思想、情感和价值观,能够对沟通对象抱有同理心。包括同理心、倾听理解、有效表达三要素。

  05

  合作素养(Collaboration)

  一个具有合作素养的个体能够主动与他人或群体有效配合、协同行动,实现共同目标。包括愿景认同、责任分担、协商共赢三要素。

  在这个5C模型中,我们将文化和传承放在了一个核心地位,我们觉得它有导向。现在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的文化正在走向世界,这是时代的必然。同时,审辩思维是形成与发展各素养的基础,创新是素养发展的更高级形式,沟通与合作既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各素养间彼此关联、互补,具有开放性且充满活力。

  三

  孔子:人类更早的生涯规划大家

  5C模型中新增的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对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国民素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战略意义。就我国而言,引导青少年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规范行为、涵养人格,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葆有中国心,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回望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和历史,我们会发现,孔子可以称得上是人类更早的生涯规划大家,中国和世界生涯规划的先驱和代表。孔子云:“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是他老人家的生涯规划观。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件事就把生涯教育那个时代画了一个闭环,一个人的成长从哪里开始,从哪里自立,到哪里完成。

  孔子三千弟子,下面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每一科都培养了那个时代的优秀人才,也说明孔子给弟子做的生涯规划基本上都是成功的。举个例子,冉雍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著称,孔子对其有“雍也可使南面”之誉,就是可以做官的意思。但是冉雍的父亲是小偷,所以他经常受到欺负。孔子对他说:“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意思是,你虽然父母较为低贱,但只要你勤奋努力,就像杂毛耕牛生下的俊美小牛,不会被山川神灵舍弃的(可以用于祭祀)。在这样有温度的生涯规划,冉雍后来果然做官做得很好。由此可见,老师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有多么重要。

  中国古代的生涯规划,以通识教育特别是礼乐为中心,兼顾道与术、德与行的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全人规划,在言语沟通和批判性思维方便积累了丰富的财富,具有鲜明的核心素养导向。当然,孔子的生涯规划观念受到“学而优则仕”的时代局限,在创造性和合作性培养上也存在不足。因此我们需要明白,任何文化都是时代的产物,其生命力在于不断变化,历久弥新,适应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

  我们国家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领域起步比较晚,但是Kuder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工具,我们把它认真的用好,我们也有自信做好生涯规划。有规划的人生是蓝图,没有规划的人生是拼图,在增加了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的5C核心素养模型指导下,我们的孩子出得去,回得来,还能干得了事!

  在职业生涯规划这样一个全新的领域,我们已经有了很多的突破,如果学习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结合优秀的生涯规划工具,虚心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我们一定能够实现中国在生涯教育领域的赶超!

  谢谢大家!

  目前, 国内关于学生生涯教育的讨论和实践都在深入和拓展之中, 本次GCDC大会也为中国国际化学校在这方面的探索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和指导方向。大会由Vision Connect主办,德英乐教育协办,Kuder、全国国际学校校长联席会、广东省留学服务协会国际化学校专委会提供支持,旨在促进中外在生涯教育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推动国内生涯教育的发展。

  本文为Vision Connect原创出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