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政教育赋能“双减”落地落实

  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来,学校、教师、家长和孩子日益感受到“双减”带来的深刻变化。进一步激发“双减”的内生动力、让这一利国利民的好政策获得更深层次收效,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确保“双减”政策落实、落细、落深,确保 “双减”之下的人才培养更契合未来人才需求。

  因势利导,突出“双减”政策下的思政教育内容。实施“双减”是对教育过于功利的纠正,是更重视育人、让教育正本清源的重要举措。从这个层面而言,“双减”本身就是一堂思政课。为此,应乘教育改革之东风,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之根本,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学校教育,帮助学生培根铸魂、启智润心。首先,应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所蕴含的爱国主义和责任意识是实施立德树人、克服狭隘利己主义的关键。学校应以培树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品德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民族意识、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自觉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次,应涵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一个完整的人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针对青少年的基础教育不应只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更应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原则引导学生培养自主思考能力、自强自立能力、时间和情绪管理能力、问题探究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

  协同推进,拓展“双减”政策下的思政教学载体。“双减”后学生回归课堂主阵地,无疑是学校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提质增效的良好契机。学校应牢固树立全方位育人观念,运用“大思政课”思维,创新思政载体、丰富思政资源,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一是拓展课程载体,“五育”并举,构建大德育体系。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机统一,把思政元素涵盖到体育课、劳动课、美术课以及其他文化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之中,全方位、持续性培养学生对善恶、美丑、荣辱等的判断能力,提升其“真善美”品质。二是拓展校园文化载体,多管齐下,创建健康的校园氛围。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人文素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应发挥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的精神引领作用。可利用校园文化宣传橱窗、校园标语等媒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建立班级图书角,组织读书会、读书月,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阅读氛围和阅读理念;将思政教育融入主题班会、少队活动、课间广播、升旗仪式等活动,让孩子们在轻松、活跃的氛围里实现心灵的升华。三是拓展课后服务载体,丰富资源供给,强化学校教育主战场地位。学校应以“双减”为契机,变被动为主动,以更完善的配套政策、更专业的教学规划优化校内资源供给,打造丰富、多元、灵活、有趣的课后服务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强化实践,丰富“双减”政策下的思政教育形式。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内在要求,社会实践是更生动的素质教育。“双减”不仅是给孩子的沉重负担做减法,更是给中国的未来做加法。在减负同时加强社会实践锻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愉快和童年的幸福,也有利于让孩子在真实的历史场景中增添真挚感悟。为此,应鼓励学校因地制宜建立生态实践基地,作为自然课、生物课与劳动课的课外“试验田”,将基地学习纳入课后服务内容中;应创设特色研学课程,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注重把丰富的红色资源转化为鲜活的研学内容,让学生们在真实的场景、贴切的历史中实现与革命先烈的心灵对话,感悟今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发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热情,从而坚定地与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发展同向同行。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基地特约研究员)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张娟

编辑:吕周阳

判断是否开启评论,只有开启评论的才可以点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