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校新增的创新人才选拔新政
那我们到底该如何正确看待这个新政呢?或者换言之,我们到底有多少机会?
怎么根据实际情况判断:自己的孩子能不能抢到这可能比中考裸分进四大难得多的稀缺席位呢?毕竟父母才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的。
具体报名条件,稍微有点常识的都可以官网查询到。只看您孩子是不是那个天赋异禀的人,只要是,四大想尽办法都会把你挖到碗里来。现今社会,学习这条路上,只要你真的是金子,早晚得被发掘出来。
咨询中也见过几个真的是天赋异禀的选手的家长讲述,就是肖老师也很震惊的程度!!就这么简单?就这么顺利?恩,是的。
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谁能想到呢?我们中国地大物博,泱泱中华,人杰地灵,后生可畏啊!
幸好我生在华夏
竞赛,不管是哪科,或多或少,学校还是有两位数左右的特招权限。只不过,这个两位数不会很大。事实上,没有创新以前,可能不见得能突破2或者3。
5个学科竞赛,算一下,肯定有些人需要捞进去,但是没有创新的50个名额,就很为难了。想想23年一中岳麓5个进一中的创新人才,有3个还是4个是低于一中录取线的。
如图,应该是指22年中考的情况。
至于说,白石湖,望城特色外语初中,杨校长当然是有一定能力的,招生也下了点功夫,那两个班的成绩应该还是过得去,包括生源。
前阵子,还看到杨校长在这首届学生家长群里,督促寒假的学习打卡呢。小年夜晚上十点多,校长还在亲自友善的提醒和督促孩子们。
在这种实验田的耕作下,当然可能出更好的成绩。但是,从实验田到大范围试种,可能收成就会有差距了。
另外就是这个70多人应该指的初一入学生源的水平,生源不错,集中到尖子班有教学进度,有几个优质核心老师的加持,正常来说,这2-3个班的成绩情况和应试价值是不逊于双语的。
这当然是一种很好的福利,对于这些学生及家长。虽然,他们可能要付出更多一点的努力和承受更大一点的压力。
不然,怎么算拉平双语的学位房差价等值呢?即使只是应试成绩层面的。
当然,本身他们的生源就非常不错,也算学生和家长付出的一部分了。对于校方,这2-3个班当然是非常好的资源。
从竞赛到选拔培优,到怀疑孩子智商天赋,其实大可不必。高中清北的,对于大部分清北高校学生来说,机会肯定是大些,底板也高点。
但是并不代表,清北毕业生垄断各行各业,事实上,实际情况比这个相去甚远。
就算用如今最火的现象级人物董宇辉做代表,也只是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学生。能在抖音直播上,凭借一己之力,改变很多规则,成为一个时代标杆的引领。至于很多人把他看作杜甫的再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不管他是与否,大家都一直有这种期盼和心怀天下,这是我们的文化成功之所在。事实上,陈行甲在某些方面,何尝不是在行杜甫的善行?
当然,俞敏洪,作为董宇辉的启蒙人,倒真的是清北出身。我们肯定不能忽视清北对我们各行业的影响力,但是,更希望看到的是那些能引领文化潮流风尚,而不只是能守住或者在一亩三分地里抢食更多的人群在舆论场上散播精致利己主义。
所以,科技强国可以让我们不落后,不挨打。但是,文科的强大是可以让我们精忠爱国,死而后已,让我们的科学家有国家归属感。
再说,我们五千年的历史,不都是文科的传承吗?就算有科技和技术的发展,也只占极小的板块。
核能是毁灭人类还是造福人类,不也是文科在起决定性作用吗?我们不是要做文理之争,只是想说,文理都是必须的。大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意愿和擅长,去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话说三个月从0入门到拿提高组一等奖,一年拿生物化学国集保送清北的并不少见。所以,厚积薄发,过了高考升学门之后,语文、人文素养高,有时候价值更大。
俗话说得好,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这是我们作为家长应该首要重视的。
所以呢,本身教培良莠不齐,当然是真假考试都有的。至于这些组考机构上面还是后面有人,就不知道了,最起码是有合作对接方的。
话说,不允许周末培训,但确实四大都在组织小范围内进校竞赛方向的培优。为了筛选苗子,为了竞赛和教育城市这些附加价值。
市局和省厅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睁一眼闭一眼,只要不搞到天怒人怨,不搞到官方曝光,大家都需要成绩,乐见其成。
只不过,出了岔子,那就自己背锅。郡外的调任一中城南,转眼又去了长铁,这一系列操作下,不就是这个逻辑么。
话说,四大给六年级培训的内容,那确实真的不容易。有些我接触和了解到的内容都是初二初三级别的,这还是课本,课本之外还要往信息竞赛或者数学竞赛又或者物理竞赛方向延展。
要搞竞赛,怎么可能容易?
事实上,长沙的很多孩子的起点已经是很多山区孩子的终点了。那段子不是说,我寒窗十年,再职场奋斗十年,才在这座城市站住了脚跟,获得和这些生在罗马的孩子一起喝咖啡的机会。
一线城市如此,长沙对于某些乡村的孩子来说何尝不是?
再说,有这种妄自菲薄定义的确实从骨子里还是有流露着浓浓的自卑,阿德勒一直从家庭的一些方面去寻找不同人的自卑感,以及对于优秀和卓越的追逐,超越。
而没有那么自卑的人,他从来不会把这个作为自己的目标,他的生活价值不是靠攀比和对比来实现幸福,而是更多的走向自我实现,社会价值服务。
资源确实是有限的,要么学生自身愿意持续在学习这条路上投入,包括工作后的职场和事业的学习。
要么,家长能引领孩子在成长和升学及认知这条路上,对生活有更明确和客观的幸福认知。
否则,再如何努力,找的方向就不对,有多大可能找到幸福的生活?如果家长自己年过四十,近五十,没有理解清楚自己生活的幸福真谛,还试图去指导自己孩子要怎么攀爬追求。
会不会更加谬误?不如让他自己闯来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