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中中国近代史:西方列强侵华的过程和阶段特征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1840~1894)。在这一时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法美等国的工业革命也相继开展并取得巨大成就,因而它们迫切要求开辟世界市场。在长达54年的时间里,西方列强利用工业革命发展起来的雄厚力量,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控制了中国海关行政管理权等。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来越深地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场地。

   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是:以商品输出取代直接抢掠为主要方式,以相互勾结、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为主要手段。侵华的主要国家是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和相对落后但侵略成性的封建俄国。

   第二阶段:甲午战争到一战结束(1984~1918)。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同时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华,列强对中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侵略步伐明显加快。从1894年至1900年,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使中国社会更终沦为半殖民地。在这一时期,列强还以武力威胁和战争手段吞食中国广大边疆地区,掀起瓜分狂潮,以大举输出资本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以"门户开放"政策来扩大中国市场,妄图变中国为殖民地。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失败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由于义和团运动的沉重打击和帝国主义间的相互矛盾,西方列强不再狂言瓜分中国,暂时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比较温和的手段进行侵略,妄图实现"以华制华"的目的。它们先是扶持清政府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亥革命后又扶持袁世凯。1916年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又各自寻找和扶持自己的代理人,造成军阀割据和连年混战的局面。在这18年中,列强趁中国社会的动乱又取得不少好处,如武昌起义爆发后,俄国策动外蒙古自治,并强占我国唐努乌梁海地区;英国策动西藏独立未遂,非法制造一条"麦克马洪线"。一战爆发后,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迫使袁世凯接受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是:侵华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政治上,由掀起瓜分狂潮到逐渐实行"以华治华"政策;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向资本输出为主过渡;文化侵略也日益加强。侵华的主要国家除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外,还有后起的德日意奥等国,它们在中国既勾结又争夺。侵华的主要格局先是共同支配,美占优势,后在一战期间日本独霸。

   第三阶段:一战后到二战结束(1919~1945年)。一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英法实力大减,德奥战败,俄国发生革命,美国成为世界首富,日本实力大增。因此,美日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美国通过《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重新回到了列强共同支配的境地。国民革命运动兴起后,帝国主义采取直接行动,加紧对中国革命的干涉。同时,它们又支持蒋介石发动政变,确立了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地位。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美国依靠雄厚的经济实力,采取经济扩张的手段,在中国处于有利地位。它在保障侵华权益,坚持"门户开放"的前提下,纵容日本侵华;而日本则加紧推行"大陆政策"。1931年侵占中国东北三省,排斥了美国在东北的侵略权益。随着日本推行独霸中国和南下侵略的政策,美日矛盾逐步激化,美国对日本逐渐由绥靖转向遏制。1937年日本又发动了全国侵华战争,形成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是:侵华的主要方式是从"以华治华"到独占中国。侵华的主要国家是美日两国,他们在中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侵华的主要格局先是由列强共同支配,后到日本独霸。

   第四阶段:二战后到朝鲜战争(1945~1953年)。二战后,美国确立了世界霸权,为控制中国,全力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它一方面帮助蒋介石运送军队,提供武器装备;另一方面加紧对中国的直接侵略,同蒋介石政府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中攫取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美国商品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形成了独占地位。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还竭力阻挠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并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的方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入侵朝鲜,严重威胁中国安全。美国还派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中国统一。

   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是:侵华的主要国家是美国。侵华的方式主要是:政治上"以华治华",奉行扶蒋反共的政策;经济上凭借雄厚的实力,打着平等的旗号,大肆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军事上以援助为名,加紧控制中国;文化上输出美国价值观,扶持亲美势力。

相关推荐: 

  2022年中考各科目重点知识汇总
 

   关注好学网微信公众号 

   每日推送中考知识点,应试技巧

   助你迎接2023年中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