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问题分析

  ⒈ Co2+在水溶液中以[Co(H2O)6]2+存在。向含Co2+的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可生成更稳定的[Co(NH3)6]2+,其原因是:N元素电负性比O元素电负性小,N原子提供孤电子对的倾向更大,与Co2+形成的配位键更强。

  ⒉ 尿素[CO(NH2)2]分子中N、O元素的第一电离能N>O,原因是:N元素的2P能级为半充满,是较稳定的结构,失去1个电子需要的能量多,所以第一电离能N>O。

  ⒊ Na+和Ne互为等电子体,电离能I2(Na)>I1(Ne),原因是:Na+和Ne电子排布结构相同,而Na+比Ne的核电荷数大,因此Na+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大于Ne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所以Na+更难失去电子,电离能更大。

  ⒋ 钛比钢轻、比铝硬,是一种新兴的结构材料。钛硬度比铝大的原因:Ti的价电子数比Al多,金属键更强(或Ti的原子化热比Al大,金属键更强等)。

  ⒌ 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氨水生成蓝色沉淀,继续滴加氨水沉淀溶解,得到深蓝色透明溶液,最后向该溶液中加入一定量乙醇,析出[Cu(NH3)4]SO4·H2O晶体,原因是:乙醇分子极性比水分子弱,加入乙醇后溶剂的极性减弱,溶质的溶解度减小。

  ⒍ H2Te比H2S沸点高的原因是:两者均为分子晶体且结构相似,H2Te相对分子质量比H2S大,分子间作用力更强。

  ⒎ HF比HCl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原因是:HF与水分子之间能形成氢键,氢键的存在能增强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所以HF和HCl在水中HF的溶解度较大。

  ⒏ 硝酸易溶解于水的原因:硝酸分子是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溶剂的水中,硝酸分子中存在“H—O”键,易与水分子间形成氢键。

  ⒐ 氨(NH3)的熔、沸点比联氨(N2H4)低的主要原因:联氨分子间形成的氢键数目多于氨分子间形成的氢键。

  ⒑ NH3常用作制冷剂,原因是:NH3分子间能形成氢键,沸点高,易液化,汽化时放出大量的热,所以能够作制冷剂。

  ⒒ 为什么硫酸(H2SO4)、磷酸(H3PO4)、甘油(CH2OHCHOHCH2OH)都具有很强的吸水性?有关知识还有哪些应用?

  由于硫酸中有两个-OH,磷酸中有三个-OH,甘油中有三个-OH,因此三者分子间都存在很强的氢键,因此都具有高沸点,粘稠等性质,且此类物质在水中溶解度极大。同理,即使高聚物中若含有许多-OH,即使不能溶解于水中,此类物质往往具有很强的吸水性。如尿不湿[CH2-CHOH]n、纤维素等均属于吸水性极强的物质。

  ⒓ C2H6和N2H4分子中均含有18个电子,它们的沸点相差较大,主要原因是N2H4分子之间存在氢键。

  ⒔ H2O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大于H2S,其原因是水分子与乙醇分子之间存在氢键

  ⒕ 乙酸的沸点明显高于乙醛,其主要原因是CH3COOH存在分子间氢键。

  ⒖ 邻羟基苯甲醛的沸点比对羟基苯甲醛的沸点低,原因是:邻羟基苯甲醛形成分子内氢键,而对羟基苯甲醛形成分子间氢键,分子间氢键使分子间作用力更大。

  ⒗ 乙二胺分子(H2N—CH2—CH2—NH2)中氮原子杂化类型为SP3,乙二胺和三甲胺[N(CH3)3]均属于胺,但乙二胺比三甲胺的沸点高得多,原因是乙二胺分子间可以形成氢键,三甲胺分子间不能形成氢键。

  ⒘ 硅与碳同族,也有系列氢化物,但硅烷在种类和数量上都远不如烷烃多,原因是:C—C键和C—H键较强,所形成的烷烃稳定,而硅烷中Si—Si键和Si—H键的键能较低,易断裂,导致长链硅烷难以生成。

  ⒙ SO3的三聚体环状结构中S—O键长有a、b两类,b的键长大于a的键长的原因:形成b键的氧原子与两个S原子结合,作用力较小(相当于一心两用)。

  ⒚ AsH3分子为三角锥形,键角为91.80°,小于氨分子键角107°,AsH3分子键角较小的原因是:砷原子电负性小于氮原子,其共用电子对离砷核距离较远,斥力较小,键角较小。

  ⒛ 请解释如下现象:熔点:Si60>N60>C60,而破坏分子所需要的能量:N60>C60>Si60,其原因是: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或范德华力)越强,熔点越高,故熔点:Si60>N60>C60;而破坏分子需断开化学键,N—N键、C—C键、Si—Si键键长逐渐增大,键能逐渐减小,故破坏分子需要的能量顺序为N60>C60>Si60。

  21.NH3容易与Cu2+形成配离子,但NF3不易与Cu2+形成配离子,其原因是:F的电负性比N大,N—F成键电子对向F偏移,导致NF3中N原子核对其孤对电子的吸引能力增强,难以形成配位键,故NF3不易与Cu2+形成配位键

  22.H3O+中H—O—H键角比H2O中H—O—H键角大,其原因是:H2O中的氧原子有2对孤电子对,H3O+中氧原子有1对孤电子对,排斥力较小。

  23.已知H2O、NH3、CH4三种分子中,键角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H4>NH3>H2O,其原因是:CH4分子中无孤对电子,NH3分子中含有1对孤对电子,H2O分子中含有2对孤对电子,对成键电子对的排斥作用依次增大,故键角逐渐减小。

  24.NF3的键角

  25.两种三角锥形气态氢化物膦(PH3)和氨(NH3)的键角分别为93.6°和107°,其原因是:电负性N强于P,中心原子的电负性越大,成键电子对离中心原子越近,成键电子对之间的距离越小,成键电子对之间的斥力增大,键角变大。

  26.高温陶瓷材料Si3N4晶体中键角N—Si—N>Si—N—Si,其原因是:N原子上有孤电子对,由于孤电子对与成键电子对的排斥力更大,使得Si—N—Si键角较小。

  27.为什么CH4、NH3、H2O、H2S的键角逐渐变小?

  以上分子中心原子均是SP3杂化轨道,正常键角应为109.28’,但由于N、O、S中心原子上均有孤电子对,且N上一对,O、S上两对,因此,根据排斥力大小可知,孤电子对之间排斥力大,因此CH4、NH3、H2O的键角变不,而H2S中由于S原子半径大,电子云之间排斥力大,从而使H2S中键角更小,几乎恢复到原来未杂化的90°水平。

  28.为什么F-F、Cl-Cl、Br-Br、I-I的键能分别是:157KJ/mol、242.7KJ/mol、193.7KJ/mol、152.7KJ/mol?

  按共价键的性质可知,共价键键长越短,共价键越强,键越短应该越稳定,前提是结构相同且有可比性。在F-F与Cl-Cl中,虽然F-F键最短,但由于F原子之间的孤电子对排斥力变大,因此导致F-F反应变弱;如H-H键能为436 KJ/mol,键短,又无孤电子对,因此键能特别大。而Cl、Br、I随半径增大,两原子间孤电子对排斥力变小,键能变小主要是由于半径变大的原因。同样,C-C键能为347.7 KJ/mol,而O-O键能为142KJ/mol,O半径虽然小,但孤电子对排斥反而使键能变小。

  29.氮原子间能形成氮氮叁键,而砷原子间不易形成叁键的原因是砷原子半径较大,原子间形成的σ键较长,p-p轨道肩并肩重叠程度较小或几乎不能重叠,难以形成π键。

  30.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时,(n-1)d>ns等出现能级交错现象,由电子云的形状及特点,s电子云为球形,电子云“重心”更趋近原子中心,而d轨道电子云形状为“∞”,电子云“重心”更趋向离原子中心更远的位置,从而导致(n-1)d>ns,其它f轨道也如此,因此出现能级顺序为:ns<……<(n-2)f<(n-1)d

  3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时IA、IIA族三周期以后元素次外层电子为8,而IIIA—VIIIA,0族元素次外层均为18电子结构。由于能级交错现象,当排到3d能级之前,已经出现4s能级,同理,最外层电子不会超8电子,次外层电子不超18电子,以此类推。

  32.从结构角度来看,Fe2+易被氧化成Fe3+的原因是Fe3+的3d5半满状态更稳定。

  33.Mn2+的稳定性强于Mn3+,其原因是Mn2+的3d能级为半充满状态而Mn3+不是。

  34.IIA族元素第一电离能比同周期IIIA族第一电离能高,VA族比同周期VIA族电离能高。由于IIA族元素价电子构型为ns2,IIIA族元素为ns2np1,IIA族元素电子处于全满状态,非常稳定,而IIIA族元素P轨道只有一个电子,不是稳定结构;相反,失去一个电子后成全空的稳定状态,因此第一电离能Mg>Al,同理N>O,其它族正常。

  35.丙酸钠(CH3CH2COONa)和氨基乙酸钠均能水解,水解产物有丙酸(CH3CH2COOH)和氨基乙酸(H2NCH2COOH),H2NCH2COOH中N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SP3杂化,C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SP3、SP2杂化。常温下丙酸为液体,而氨基乙酸为固体,主要原因是:羧基的存在使丙酸形成分子间氢键,而氨基乙酸分子中,羧基和氨基均能形成分子间氢键。

  36.OF2分子中氧原子的轨道杂化类型为sp3杂化,OF2被称为氟化物而不被称为氧化物的原因是氧化物中氧元素显负价,而在OF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

  37.同族元素性质往往相似,为什么CO2形成是的分子晶体,而SiO2形成的是原子晶体?为什么硝酸为HNO3,而磷酸为H3PO4?为什么有PCl5而无NF5?

  由于原子之间形成Л键时原子之间能量应接近或理解为半径相当,由于Si原子3s23p2能量较高,半径较大,与氧原子很难形成稳定的Л键;相反,O与C原子之间由于成键电子能级接近,半径相当,更易形成Л键,若形成C-O单键的原子晶体还是很难的。

  由于N原子半径较小,原子中没有d轨道,因此不可能形成NO43-;同理,P有d轨道,可以形成SP3d杂化轨道而N不能,因此不可能形成NF5;同理,碳酸为H2CO3,而原硅酸可以是H4SiO4也是如此。

  38.σ键与Л键的稳定性。若是C原子,C-C、C=C、C≡C中键能分别是347.7KJ/mol、615KJ/mol、812KJ/mol,说明σ键一定比Л键键能大,σ键更稳定,因此CH2=CH2常温下便可发生加成,而烷烃常温下的σ键很稳定。从数据分析可知,C≡C与C=C的键能差大于C=C与C-C的键能差,从而说明由于三键的形成使C与C原子之间结构更强,键更短,因此C≡C键更强,即CH2=CH2比CH≡CH更活泼,与溴水褪色更快,因此并非Л键越多分子越不稳定;相反若形成大的离域Л键,可能会使分子更稳定,如苯环结构,再如金刚石的沸点不如石墨的高,也是因为石墨中存在大Л键,使C-C键变得更短,更稳定。

  相反,若是N、O原子则恰恰相反,如N-N、N=N、N≡N的键能分别是139 KJ/mol、418 KJ/mol、946 KJ/mol,O-O、O=O的键能分别是142 KJ/mol、497.3 KJ/mol。从数据不难看出,Л键键能比σ键大!这主要是由于N、O原子半径较C原子半径更小,从而形成σ键时,Л键重叠程度更大,这时Л键比σ键稳定。同理,N-O、N=O键能也分别是176KJ/mol、607KJ/mol。因此,σ键、Л键键能大小、稳定性如何,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9.NaBrO、NaBrO2、NaBrO3、NaBrO4四种钠盐中,Br的杂化方式均为SP3杂化,上述四种钠盐对应的酸的酸性依次增强,其中HBrO4的酸性强于HBrO3的原因是:HBrO3和HBrO4可分别表示为(HO)BrO2和(HO)BrO3,HBrO3中Br为+5价而HBrO4中Br为+7价。后者正电性更高,导致H、O之间的电子对向O偏移,更易电离出H+。

  40.焰色反应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当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会跃迁到较高的能级,变成激发态电子,电子从能量较高的激发态跃迁到较低能量的激发态或基态时,将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

  41.简单金属离子在水溶液中的颜色大多与价层含有未成对电子有关,基态铜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3d94s2,Cu+呈无色,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价层无未成对电子。

  42.比较Mn和Fe的电离能数据可知:气态Mn2+再失去一个电子比气态Fe2+再失去一个电子难。原因是:Mn2+的3d轨道电子排布为半充满状态,较稳定;而Fe2+的3d轨道电子数为6,不是较稳定的状态。

  43.硼酸(H3BO3)是一元酸,其原因是:H3BO3与一个水分子可形成配位键,产生[B(OH)4]-和一个H+。

  44.金属铜单独与氨水或单独与过氧化氢都不反应,但可与氨水和过氧化氢的混合溶液反应,其原因是:过氧化氢为氧化剂,氨与Cu2+形成配离子,两者相互促进使反应进行。

  45.实验证明碳酸盐的阳离子不同,分解温度不同,如:

  MgCO3热分解温度402℃,阳离子半径66pm;

  CaCO3热分解温度900℃,阳离子半径99pm;

  SrCO3热分解温度1172℃,阳离子半径112pm;

  BaCO3热分解温度1360℃,阳离子半径135pm;

  随着阳离子半径的增大,碳酸盐的分解温度逐步升高的原因:碳酸盐分解过程实际上是晶体中的金属阳离子结合CO32-中的氧离子,使CO32-分解为CO2的过程,所以当阳离子所带电荷数目相同时,阳离子半径越小,其结合氧离子的能力就越强,对应的碳酸盐就越容易分解。

  46.已知常温下,H2CrO4的K1=4.1、K2=1×10-5,从结构的角度上看,K2<

  47.HClO3比HClO2酸性更强,其原因为:HClO2和HClO3可分别表示为(OH)ClO和(OH)ClO2,HClO2中的Cl为+3价,而HClO3中的Cl为+5价,HClO3中Cl的正电性更高,导致Cl—O—H中O原子上的电子更向Cl偏移,更易电离出H+,故HClO3的酸性更强。

  48.碳元素可形成多种结构和性质不同的单质,其中金刚石的熔点为3550℃,C60的熔点约为280℃,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金刚石是原子晶体,C60是分子晶体,前者原子间是靠强烈的共价键结合的,后者分子间是靠微弱的范德华力结合在一起的。

  49.四卤化硅SiX4的沸点依F、Cl、Br、I次序升高的原因是:均为分子晶体,范德华力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而增大。

  50.由二卤化铅PbX2的熔点依F、Cl、Br、I次序降低,可推断:依F、Cl、Br、I次序,PbX2中的化学键的离子性减弱、共价性增强。

  51.MgCl2的熔、沸点比BeCl2高的原因是:MgCl2是离子晶体,而BeCl2是分子晶体,离子键比分子间作用力强得多。发生状态变化时,离子晶体要克服离子键,分子晶体要克服分子间作用力。

  52.CuSO4的熔点为560℃,Cu(NO3)2的熔点为115℃,其原因是:CuSO4和Cu(NO3)2均为离子晶体,SO42-所带电荷数比NO3-多,故CuSO4晶格能较大,熔点较高。

  53.C和O之间易形成含有双键的CO2分子晶体,而Si和O之间则易形成含有单键的SiO2原子晶体,其原因为:碳与氧之间形成含有双键的分子晶体放出的能量(803kJ/mol×2=1606kJ/mol)大于形成含单键的原子晶体放出的能量(360kJ/mol×4=1440kJ/mol),故CO2易形成含双键的分子晶体;硅与氧之间形成含有双键的分子晶体放出的能量(640kJ/mol×2=1280kJ/mol)小于形成含单键的原子晶体放出的能量(464kJ/mol×4=1856kJ/mol),故SiO2易形成含单键的原子晶体。

  54.为什么晶体都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由于晶体具有自范性,晶体内部的粒子是有序排列的,因此导致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不同晶体外形不同,关键是晶胞的参数不同,各角度有所差别。

  55.晶胞熔沸点与晶体结构的关系如何?影响因素如何?

  晶体的熔沸点主要与晶体中粒子之间的作用力有关!但不同晶体之中影响作用力因素,还与分子晶体的分子量、极性以及原子晶体中半径、离子晶体的离子电荷与半径、金属晶体中离子电荷与原子半径有关。总之,分子晶体的作用力与分子量与极性有关,键力主要与原子半径与电荷有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