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探索和实践

主页 > 生涯规划 > 生涯资讯 >

高中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探索和实践

发布于:好学网 编辑:好学网 2019-12-21 阅读量:0次

  对高中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探索和实践

  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在了解学生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需求,展开对于生涯规划课程内容、形式和评估方式的探索和实践。

  1.在梳理校本课程实践中原有的较为成熟的生涯规划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主题和框架的充实和再设计。

  我校(天津市新华中学,下同)在“十二五”期间曾立项研究课题“高中学生发展指导课程实践研究”,在全面开展学生发展指导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高中生发展指导手册(教师用书)》,书中呈现了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连续的、系统的发展指导课程内容和设计,生涯规划指导也是学生发展指导的内容之一,课题组梳理了在学生发展指导课程开展过程中已经经过实践的较为成熟的生涯规划指导内容,如自我认知、选课指导、职业指导等单元内容,借助已有的生涯规划课程的经验,结合Swain的生涯抉择“金三角”理论,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进一步扩充了生涯规划课程主题,如大学专业认知、职业认知、职业体验、环境认知和影响、生涯抉择等单元主题内容,逐步构成一个高中三个年级连续的、系统的生涯规划课程主题框架,并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修正。

  2.组织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备课组,共同研讨备课,探索和设计生涯规划课程内容和形式。

  形成了课程的基本框架后,为了推进课程的具体实施,组织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形成备课组,对生涯规划课程主题下的具体内容和活动进行探索和设计。生涯规划指导教师以生涯理论为基础,按照主题框架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程的内容,为了切实满足学生需要,生涯规划指导教师认真打磨每一个细节,比如,在“我与大学链接”一课中,老师们灵活运用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对“工作地图”延伸应用,并且有选择地借鉴了中国台湾地区在生涯课程中的经验,但对于大学专业方向的描述上,台湾地区运用的是“十八学群”,这是符合其实际情况的,但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确定的是“十二学科门类”,因此经过反复深入的考量,在学生建立自我认知和大学专业的联系时,教师把“十八学群”的概念转化成了“十二学科门类”,以更加符合内地大学专业实际,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更具有指导意义。为了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们还积极搜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生涯资料,如生涯人物、生涯故事、生涯事例等,与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并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和应用了不同的课程形式,如专业测查、角色扮演、小组合作、辩论、团队体验等多样方式,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激发所有学生全情投入地参与课程,从其中有所思考,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3.在高中各年级展开课程实践,通过课堂的反馈不断修正课程设计与实施。

  我校将生涯规划课程作为校本必修课程安排在高一、高二课表中,高三则以班级团体辅导的形式进行,这给课程实践的开展提供了保证。指导教师按照课程计划和备课研讨中设计的课案在高一、高二、高三年级中实践,将生涯规划指导落到实处。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现实需求和课堂反应,老师们对课案进行调整和完善。比如原有设计的“职业与家庭”这一节课程,学生在填写完“家庭职业树”后,老师们发现学生仅收集了家庭内职业基本信息,对家庭对职业选择的影响仍思考不充分,老师们经过研讨后觉得应该进一步引发学生在这方面的讨论,因此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又添加了一节小组辩论课,让学生们作为正反方,以辩论的形式去讨论家庭对于个人职业选择的影响,学生们各执一词,却也越辩越明,较好地达成了课程的目的。

  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也发现某些生涯课程中固有的讲授、测验的形式应用得较多,过多的讲授和测验会降低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和动力,于是老师们根据课程内容进一步调整课程形式,增加了更多学生感兴趣、易接受的课程组织形式。比如从大量成熟的课例中对比分析,发现“设身处地”的角色扮演更容易唤起学生的深刻思考和主动探究,于是开始尝试将“角色扮演”更多地应用于生涯课堂中,在“我的大学”中,学生是各大学的“形象代言人”;在“职业面面观”中,学生扮演教师、护士、空姐、主持人等不同的职业角色演绎有趣的职业故事;在“走进职业世界”中,学生是面试官,是应聘者,模拟着竞争激烈而“残酷”的面试场,所有学生积极投入的专注神情,和活动后分享的对于自身成长及对生涯的深刻思考,都证明了恰当的课程组织形式会让课程效果事半功倍。课堂上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成的现场体验与分享,一方面检验了课程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并能够据此更加有效地设计和完善课程。

  4.探讨生涯规划课程的评估方式,以检验和评估课程效果。客观有效的评估课程效果一直是课程实践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研究综合运用了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课程效果进行评定。定量上,每学期末,每位学生要填写本学期课程的效果反馈表,从主题选择、内容设置、形式组织、达成效果四个方面给每一节课程评分,从中可以看到每节课程学生的接受程度;定性上,一方面在课程实践中,收集学生的课程资料以及他们对于生涯规划的思考,为学生建立生涯成长档案,通过学生的成长档案观察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和反馈,另一方面本研究还对高一、高二的学生开展了团体座谈和个人访谈,了解他们对于生涯规划课程实践的反馈,结合定性和定量的两方面内容,对课程效果进行有效评估。(作者:张翠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