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留学文书写作修改润色这一行

留学文书写作修改润色这一行,有时候给学生或者家长解释留学文书时,总会忍不住干着急,留学文书写起来明明很复杂,却总被人误解为很简单。

这样的描述似乎是没错。但好像就哪里不太对。仿佛就像是做一个PPT的流程被认为是这样的—打开PPT、套模板、输入文字、保存。但要做好的一套美观且思路清晰的PPT,是没有那么简单的:你还需要定配色、设计逻辑顺序、构画每一页的分区、找精确的图标来展示等等。任何一步没有做好,你的终版PPT都将效果大打折扣。

那么,在申请中,其实也是一样的。看似简单的过程,每一步可能都有10几个分步骤,每一步该怎么做,都会影响到大局。牵一发而动全身。真正要写好文书,会蕴藏着无数的小细节,而这些细节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1:文书可以把我包装成学校想要的样子

很多申请都有一个迷思,就是认为,每个学校都在某一种Type的人。

比如,有的刻板印象是,MIT只想要Geek,仿佛每个人都是生活大里的那个样子。哈佛就是在寻找家境殷实的未来人,卡耐基梅陇只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感兴趣,哥大录的都是金融背景的学生。

稍微对学校做过一些功课的学生,就会知道这些偏见是不准确的。MIT的金融硕士项目,每年都会统计学生的背景,并在官网的Class profile里显示,今年的学生中,商科背景和经济学背景的学生,加起来一共有52%,仍然是绝大多数。倘若你在申请时秉持着对学校有固定喜欢类型的误解,甚至因为自己不是这样的人而放弃了尝试某些学校的机会,那么很可能就与自己的梦校就此擦肩而过了。

借此机会,我想再次给大家普及一个词Diversity,这是美国文化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而且这个词几乎出现在了每一所学校的招生页面上。因为美国学校相信—只有多元化的学生构成,才能促进互相合作和学习。

所以,你不用担心自己是否不属于某一种类型,因为相信我,学校没在找固定的type,不然这个班级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就达不到多元化的目的了。

这个错误的思维定式更可怕的是什么呢?是你按照你所认为的学校喜欢的样子去刻意包装自己。

举个例子,你是学金融的,但你是一个很有爱心和社会心的人,所以在学校里你成立了某个公益组织,一直致力于做推广公益和组织活动,而你的公益组织在你的带领下影响力变得很强。但这个时候,因为你相信只有当你有很强的编程能力,你才能被USC的商业分析项目录取。

这时,你就在申请中各种描述了你懂得多种计算机语言,熟练运用Python,甚至还在Coursera上学了好几门机器学习的课程(其实你自己内心是知道的,你这方面并没有太出色),突然,你就被放到与众多计算机菁英的申请人里去比较了,但这些人,可能就是计算机专业的,并且有很多货真价实、成果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可以写。

你本来可以用你自己的个人优势及品牌形象来突出自己,用你强大且精彩的公益故事来感染招生办,但却因为你错误的固定思维,偏要用你以为的学校喜欢的样子来表现自己,反而抛弃了一个更好的申请策略,错过了这个学校,虽然你的背景条件都符合了这个学校的标准。

当然,你可能觉得这是我自己总结的观点,不一定准确。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学校自己是怎么说的。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网站上,就写了这个建议:

Resist the urge to “package” yourself into what youthink Stanford wants to see. Doing so will only pr us from understandingwho you really are and what you hope to accomplish. The most impressive essaysare the most authentic.

意思就是:不要试图把自己包装成你认为斯坦福想要看到的东西。这样,只会让我们无法了解真正的你是谁。真正能人记住的,是你更真实的样子。

我想给这段话再加一句,可能大家更能理解。为什么斯坦福这样说?

因为只有你更真实的样子,才是更独特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是。但这时有些同学可能又会有误解了,要注意,真实不代表原始,包装过的个人形象,依旧是你,却会更美味。

2:我没有什么特别的

既然个人形象特别重要,这才能体现出who you are,但我们通常会发现中国同学一到个人形象这件事上,往往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什么特别的。

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思想。相信大家都知道心理暗示吧。在Wikipedia上的定义是这样的: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这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

说人话就是,你被自己或者他人的一些话影响了,而且慢慢地自己就相信自己真的是这样的人。这在个人形象与故事的讨论时,心理暗示的作用就尤为明显。

我们往往发现,那些总说自己不特别的同学们,会越难挖掘出和构建出专属的个人形象,俗称人设。心理暗示不是说你会真的没有属于你独特的个人形象,而是你失去了看到自己特别的能力,你只能看到你和别人一样的地方。

我始终认为,每一个人都拥有专属的个人形象,就像每个人有专属的DNA密码一样。如何破解你的个人形象,需要方法,但首先,你得相信你有独特的DNA密码,不然我告诉了你方,也没有用,你会被你的心理暗示堵住活跃的思维。

要破解你专属的个人形象DNA,该怎么办呢?

你要学会聪明地借助工具。

有很多心理测量的工具,比如常用的就有MBTI、DISC、16种人格等。但对于,我们申请来说,在评测了众多量表后(毕竟我也是心理学科班出身的)给大家推荐—GallupClifton Strengthens assessment(优势挖掘测评)Gallup 是一家专业做人力资源及职业测评分析的公司,经过这套优势挖掘测评,你会得到一套非常详细的分析报告。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这是要付费的。但如果觉得完整的34个优势分析太贵的话,也可以买5个优势分析的报告。

无论你选择了哪种心理测量的工具,要记住,这都是帮助你进行优势和特点挖掘的,并不能真正代替你去认识、分析、思考你的个人形象。

3:我没有故事

优势挖掘报告可能已经告诉了你,你的个人优势是什么了,但是,这不代表你的个人形象DNA就建立了。通常人设是如何建立的呢?你得有故事来证明呀。你不能只告诉招生官,Hey bro,我可是个金融奇才呢。但是拿不出任何证据吧。

所以,在这个阶段,你得克服另一个思维定式,就是—我没有故事。中国同学可能对故事这个词有点误解,可能认为只有跌宕起伏的人生才配说成是一个故事。

要知道,任何一段人生经历其实都是故事。我们不是缺故事,我们根本不缺故事的素材,我们缺的是—故事的思维。插播一条:推荐大家这本书《你的团队需要一个会讲故事的人》这是一本特别好的培养你故事思维的书。

这时候就有同学说,但我还是不知道想不出故事啊。

没有故事这个僵局该如何打破呢?你可以尝试这样的方法:对应你的优势挖掘报告中的每一项,思考与之匹配的故事,不一定很动人,不一定很大,但要匹配!

不妨试一下,其实我们很多人不是真的没有故事,而是一时之间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去想。有听过联想记忆吗?联想记忆在心理学领域里,被称为是一种记忆方式。可以理解为,记忆和记忆间像是有一条条线互相着,只要触发其中一个,就可能实现一对多地联想,从而想到与之相关的一系列事情。

所以,很多情况下,一旦我们看到了我们的个人优势密码后,你可能就会不由自主地联想起了与之匹配的一系列故事。这时候,你不要急于否定任何一个故事,而是应该把他们都写下来,直到你再也想不到这个优势背后的故事了。下一个,以此类推。

等到所有故事素材都想完后,你从中筛选出更适合放进各类申请材料中的故事,比如哪些应该在简历、哪些应该在推荐信里、哪些应该在我的文书里。

只有这样,你的个人形象DNA才算是真的构建完成了。这时候,你的所有申请package都呈现出统一的个人形象DNA,你的申请也才会真正给招生办留下深刻印象。

4:单一&重复才有效

我还记得,在USC时,有一次我们几个中国同学一起和招生办的老师聊天,提到了个人形象。我们招生办老师就说了一个词:Multi-dimentional(多角度)

她说,我们班当时的一个男生给他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是做金融的,但在一众反复强调自己是金融专业人才中更懂游戏的,亮了!因为看完了他的申请后,招生办老师总结为:这是一个对游戏行业很有passion、来自中国却在美国待了很多年、又很专业的 finance guy。

看到了吗?人的个性形象DNA不是单一的。人不是一个简单的产品,不是一个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的手机,只要一句话表达出续航能力就可以了。人比一个产品要复杂得多,单一和重复的形象只会给人一种无趣感。

所以,仅仅展现自己的单一面,比如我出身金融世家、我很喜欢数据分析,都是不够,而且错误的方式。

你应该再考虑一些别的内容。比如我的学生就曾经有一个热衷于Vlog,在油管上有好几万粉丝的女生;也曾经有过一个喜欢任天堂到无可救药,拥有超话的姑娘;还曾经有过大学连续4年放弃暑假去云南支教的男生。所以,如果只向学校展示单独的一面,可能会埋没了他们的个人形象DNA。

我希望你们都可以根据优势挖掘的结果,多角度地集思广益,考虑每一个故事来展示自己。这样,你的个性形象DNA才独特,你的故事也更丰富,你的申请也就会更有优势呀!

5:有了顾问,我就可以不用写了

这可能是很多学生和家长对找顾问的更大误解了,以为找了顾问就万事大吉了。学生唯一要做的事,就是等申请结果。然而,这就大错特错了。

首先,越来越多的学校在申请页面会这样写,Essays must be written by the applicant.文书一定要由申请人自己写。

你试想一下,没有优势分析、没有属于你的故事、没有你的个人形象DNA。一种情况是,这是一篇没有灵魂的文书。泯然众人矣。学校根本无法判断这是不是你自己写的,就算学校把疑点利益归于被告,那一篇平平淡淡的文书,很可能申请结果也不会理想。

另一种情况更可怕,这是一篇有灵魂的文书,但不是你的灵魂!要知道,商学院的申请都有一个环节,叫面试。面试的意义是什么?不就是学校要核对一下,你是不是申请材料里所写出来的这个人吗?这时候,学校发现,对不上!你觉得还会给你offer吗?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故事

故事: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已经发生事。或者想象故事。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和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