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从某种意义上说,地理就是替天地“说话”的一门学科。“地理”一词在中西方均为使用时间较长的概念。在中国,《易经·系辞》里记载:“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这是中国较早对“地理”的描述。在西方,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使用了“geographica”这个术语,意思是“地理”或“大地的记述”并写成了《地理学概论》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问,所涵盖内容较为广泛,包括了地球表面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及其相互关系。自古以来,人类为了生存不断开拓疆域,探索世界,适应生存环境。地理主要研究的是人类的生存空间,因此它有自身独特的魅力。如果精心设计,地理课能够引领学生推开自然之门,领略世间的人文精华。

地理学科蕴藏着丰富的美育素材,郦道元著《水经》和《徐霞客游记》都记录了世界山水之美。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将有助于学生领略地理的深刻意涵。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学生处于身心成长的特殊时期,对美有着强烈的心理需求。引导学生发现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地理课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拥有发现美的眼睛,“移情”自然,去感受大自然之美。地理以区域为载体,具有广阔的空间性。地理涉及广阔的宇宙、浩瀚的大海、巍峨的高山等,体现自然造化的壮美,烟雨江南等则体现出一种优美。奇伟的现象体现大自然鬼斧神工,各地域丰饶物产则体现人类巧夺天工。面对滚滚江水,攀登一座山,甚至走在寻常巷陌,都可以用地理的双眼去洞察,用审美的双眼去玩味。爱美、爱家乡爱祖国、爱人类的种子,就这样悄悄地埋在学生心里了。

地理课不仅教学生赏天地之美,还教学生析万物之理。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自然现象,背后有其形成规律。人类不能违背自然,要学会和自然和谐相处,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城市人口聚集,乡村人口分散,背后也有其成因,人类要认识人口分布规律,科学规划城乡布局,否则会出现资源匮乏、环境不够宜居等问题,影响居民的幸福感。这些地理问题,体现着事理、哲理、情理,有浓厚的理趣之美。

赏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是为了营设更好的生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在发展的同时,现代人更能深刻体会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水污染、空气污染等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地理课可以引入生态美学的视野,引导学生对人类生态环境进行富有哲理的思考,培养学生对生态保护的自觉性和感。

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银山”“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尊重自然、热爱自然,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在地理课上适时进行生态美育,更深刻地认识人类所生存的环境,让共建人类美好家园的观念在学生心中埋下种子。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地理

地理(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一词更早见于中国《易经》。英文中地理一词则来源于希腊文hêgê(意为“地球”)和graphein(意为“写”)。中国古代更早的地理书籍包括了《禹贡》和《山海经》等。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