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照着内容死记硬背,一个好的学习方法,相信不少人都听过

大家好,我是冰冰。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我想这句话一定不会有人反驳,无论是一个婴儿、学生、打工人、老年人,学习都是一直要进行的一件事,而且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婴儿,就要先学着生存、说话、站立,再到走路、跑步。

对于打工人,要学习也非常多,比如为人处世,比如学习一个能在这个社会站住脚的技能等等。

老年是要学习,当我们老了,我们就要学习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保证自己更加健康,还要学着不去管太多事…

所以,无论我们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学习都是必做的一件事。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是有效果的,尤其是对于学生和职场人来说,很多时候看起来很努力,但更后却没有任何收获,这种情况也是非常多的。

就比如我还在上学时,我更讨厌的就是背诵课文,我按照一般人的背诵方法,就是照着内容死记硬背,结果,一段几百字的内容,背了半个月还没背会,更后就只能放弃。而且,这种结果对自己的打击也是非常大,毕竟自己也非常努力,而且耗时那么久,却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

这个学习方法一共分为四步,分别是“解、记、教、新”,也是我根据现有的一些方法综合理解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接下来和大家详细说明一下。掏出小本本来~

1、解

所谓“解”就是理解。可能很多人会有疑问,对于一个新的知识点,或者一段内容,第一步不应该是记住或者背会吗?这就是我要说明的很重要的一点。

假如你对一个新的知识点或一段内容,还没有任何了解,就匆匆让自己试着背诵,也许你能够靠自己超强的记忆力背会或记住,但在将来,你绝不知道该如何使用它。

其实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就像我们上课时,有的同学在专注听老师讲课,并且更后理解了一个知识点,而有的同学则没有听,就没有理解这个知识点。更后,我们也能很清晰地看到一点,前者一定会很轻易地记住并背会,而且还能运用自如;而后者因为不理解,就逐渐失去了兴趣,慢慢也就放弃这个知识点了。而学习好和学习差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所以,第一步,不要想太多,先去理解。

2、记

紧接着就是“记”“记忆”也就是记住某个知识点。

在记忆缓解,很多人会犯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死记硬背”。在我还上学那会,就有这样一个记忆的方法—比如背诵一段内容,先读上几十遍、上百遍,慢慢地就会背诵了。这个方法,在遇到比较简单的内容时,的确是有用处的,一旦面对比较困难的内容,这种方法就是在浪费时间。

所以,千万不要听别人瞎说,记忆也是需要方法的。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词,相信不少人都听过,叫“理解记忆”。所谓理解记忆,就是将第一步的“解”和第二步的“记”综合在一起,先理解,再记忆。

而且在记忆的过程中,我建议大家遵循“从少至多”的记忆方式。怎么理解呢?比如一段几百字的内容,我们先用一句十几二十字的话总结出来,当我们记住这十几二十字后,再根据它扩展,并逐渐扩展到原内容。

这种方式就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个人在记忆的过程中也是用这种方法,而且非常有效。

3、教

“教”即讲给别人听。这一点就是“费曼学习法”。那么,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讲给别人听?这种方式真的可以让我们学到某个知识吗?

说一个关于我比较有意思的经历。那时高考后,我到我姐的公司做暑假工,做了大概半个月吧,公司来了个新人,当时她向我请教,我也非常惶恐,但我还是用自己记忆的方式传授给她,通过我的讲解她也很好的理解了。但更重要的是,因为那次讲解,我对那个知识点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学校期间,我也曾有过类似经历。我记得有个老师,会经常给我们当老师的机会,就是我们学会一个知识点后,上讲台讲给同学听,这种方式也的确让我们收获颇多。

为什么呢?因为在准备讲解之前,为了让自己讲得更好,也是为了面子,我们一定会努力让自己的理解更加深刻。所以讲给别人听,才是更好的学习方法。

4、新

“新”即重新理解、重新记忆。千万不要认为,自己能够教给别人了,就觉得自己完全记住了这个知识点。

绝非如此!反而,在教给别人后,我们要重新理解并记忆这个知识点。如果在重新理解的过程中,我们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们也一定要将之前的理解替换掉,并以新的理解重新记忆。

我们也要记住一点,知识并非永恒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我们能力的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也在不断,所以我们也要时刻自己的知识,千万不要固守,不然只会让我们与这个社会慢慢脱节。

总结一下:

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先理解知识点,再尝试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记忆,接着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讲述给别人听,再重新理解和记忆。

加油吧,每个人~

end

图片来自pixabay,基于CC0相关协议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理解

1.顺着脉理或条理进行剖析。宋苏轼《众妙堂记》:“庖丁之理解,郢人之鼻斲,信矣。”2.从道理上了解。《宋史·儒林传三·林光朝》:“﹝光朝﹞未尝著书,惟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3.指了解,认识。毛泽东《实践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4.说理分析。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六:“生员於考试经古场,童生於府县覆试场,添《性理论》一篇,命题在濂、洛、关、闽书中,理解明晰,拔置前列。”5.见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