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甘肃农民工参加诗词大会,凭初中学历夺取亚军,他怎么做到的

  50岁甘肃农民工参加诗词大会,凭初中学历夺取亚军,他怎么做到的

  作者:知否大叔

  《2023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上,甘肃静宁50岁的农民工朱彦军一举拿下亚军!

  消息传到老家后,村民瞬间沸腾了:

  “朱彦军,真的是为静宁人长脸了!”

  老家静宁县政府授予了他“静宁县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模范”荣誉称号。

  除此之外,他还被县文化馆破格录用为工作人员,拥有了事业编制

  一个初中毕业的工人不但上了央视,还拿了诗词大会的亚军。

  不少网友在为他祝贺的同时,也为此感到不可思议。

  朱彦军,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朱彦军的家,在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红寺镇魏沟村。

  这里全是大山高原,耕地都散在山坡上。

  父亲是村里的赤脚医生,母亲是不识字的农妇。

  小学一年级时,朱彦军学到的第一首诗是《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大约是祖辈世代务农,听到这首诗的时候,他脑海中出现了家人在烈日下辛勤耕作的场景。

  等老师讲完这首诗,他也就会背了。

  此后,朱彦军迷上了诗歌。

  父亲发现他这一兴趣爱好后,大力支持,把自己的旧书《毛泽东诗词鉴赏》和《唐诗一百首》送给了儿子。

  泛黄的旧纸张上,画满了儿时歪歪扭扭的拼音备注。

  直到三年级,朱彦军学会了查字典,从此字典不离手。

  他说,“那时家里穷,没什么书,同学家也很少有,所以,它们是我仅有的课外读物,爱不释手。”

  初中毕业时,社会上一时兴起了“读书无用论”。

  朱彦军身边的小伙伴都辍学打工了,还告诉他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每天待在学校简直浪费时间。

  听到小伙伴们这么说,朱彦军心动了,跟着去了外地打工。

  “当我真的踏入社会后才明白,外面的世界是很精彩,但也有着很多无奈。”

  因为没有文凭,朱彦军只能靠体力赚钱。

  那些年,他天南海北地跑,做过电焊工、油漆工、搬运工、混泥工、钳工、水暖工…

  最窘迫的时候,还去蹬过人力黄包车。

  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停止过读诗。

  每到一个城市,朱彦军首先要找的就是新华书店。

  若是遇到好诗句,又没有钱买那么贵的书,他就用手机拍下来,再抄到笔记本上。

  除了新华书店,他最爱去的还有一个地方:

  夜市上的旧书摊。

  因为旧书摊上的书便宜,他是那里的常客。经常会去淘《读者》《青年文摘》之类的书籍。

  至于那本从未离手的《新华字典》,早已被他翻烂,但他舍不得换新的,勉强用胶带粘着还能接着用。

  每次工友喝酒打牌时,朱彦军就独自一人读诗。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时间久了,工友都觉得他太装了,揶揄道:

  “大才子,你这么有文化怎么还待在这里啊?”

  朱彦军听到这些话并不反驳,只是笑笑。

  读诗是他最大的兴趣爱好。

  每当干活累了,躺在床上读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一天的疲劳就抛到九霄云外了,哪还在意他人的闲言碎语。

  朱彦军的妻子也是农村人。

  没读过几本书,也对古诗词不感兴趣。

  但她有一个很大的优点,从不反对丈夫读诗。

  在她朴素的理解中,多读点书总没坏处。

  再者,朱彦军也从来没有因为读书影响干活,所以,她还是支持朱彦军读书的。

  后来,夫妻俩生了一双儿女。

  朱彦军为了孩子上学方便,决定在县城买房。

  于是,他向亲朋好友借钱。

  东拼西凑,终于凑齐了30万,在县城买了一套二手房,让自己的妻儿在里面生活读书。

  平日里,他舍不得花钱,也舍不得给自己买书,却十分舍得给儿女买,买的还都是正版书。

  一次,朱彦军带着儿子回家过年。

  那是一个雪天,路上白茫茫一片。

  朱彦军看到此情此景,嘴里念叨了一句:

  “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意境瞬间就出来了。

  孩子听不懂父亲脱口而出的含义,但很是敬仰。

  秋收时节,地里收麦子,朱彦军教儿子用连枷打谷脱粒。

  一边教一边口中反反复复地念着: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沉浸在诗歌里的他,仿佛全然忘记了疲劳。

  在孩子的心中,父亲的脑海就像是本全唐诗,没有他不会的。

  在朱彦军的言传身教下,他的一双儿女从小就喜欢读书,并且十分刻苦勤奋。

  寒窗十多年后,儿子考上西安科大,女儿考上了上海复旦,这让周围的邻居羡慕不已。

  “老朱这人,太会养孩子了。”

  自从2013年在河北卫视看到《中华好诗词》后,一颗梦想的种子就在朱彦军心里悄然萌芽。

  他告诉自己,未来有机会,一定要参加一次诗词大会。

  为了这个目的,朱彦军开始更加努力背诵古诗词了。

  他坚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2016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中国诗词大会》,这让他学习的劲儿更猛了。

  五六年时间,肚子里的诗词储备量已经破千。

  2019年8月,朱彦军顺利通过了诗词大会第五季选拔,获得进京赴会的资格。

  谁知道,朱彦军干活的工地延期了,刚好撞到了节目的录制期。

  那段时间工作不好找,一年只能干3个月的活。

  妻子劝他别去了,孩子上学最重要。

  在这方面,夫妻俩很有默契。朱彦军几乎是没有考虑就答应了下来。

  为了给孩子攒学费,他心甘情愿搁置梦想。

  后来,惜才的央视导演了解了他的情况,实在不愿意放弃这棵好苗子,亲自拨通了朱彦军的联系方式,诚意满满的沟通:

  您还是来吧,我觉得您应该在舞台上绽放异彩,耽搁务工损失的工钱,由节目组承担,来吧。

  但被朱彦军拒绝了。

  他们家是需要钱,但还没到了旁人可怜的地步,这个钱,必须他自己挣。

  看到朱彦军的态度后,央视导演反而对他更加欣赏了。

  转眼间,三年过去了。

  2022年年底,《中国诗词大会》第八季启动时,当时的老导演极力向第八季的新导演推荐朱彦军。

  朱彦军终于能够如愿站在舞台上了。

  去北京之前,妻子亲自给他选好了登台的衣服。

  衣服并不华丽,胜在朴素大方。

  妻子对他说:“去北京吧,把你的梦圆了,我们也就不遗憾了。”

  诗词大会上高手如云。

  一个5岁的孩童诗词背诵量居然超过了500首;一个9岁的孩子,中阮弹奏在国际上获过大奖;更有一个北大光华学院的博士后,是上赛季亚军,就冲着冠军来的…

  每一位选手都是高手中的高手,这让朱彦军紧张的同时,也异常兴奋。

  他来这里,不就是为了与来自千行百业、不同年龄的诗词爱好者们同台竞技吗?

  但穿着蓝色工装的朱彦军,看起来并不出众。

  “年龄大、方言重”,这是很多观众对他的印象。

  可随着比赛不断进行,面色从容,声音沉稳的朱彦军渐渐成了观众眼里最“可爱”的选手。

  从百人团中突围而出,他做完自我介绍不忘向老婆喊话:

  今天能站在这里,要感谢我老婆的理解和支持。

  “老婆,我回去以后,一定好好听话,一定好好读诗,一定好好挣钱,一定好好爱你。”

  话音落地,现场观众都被他的朴实和真挚感染了,忍不住连连鼓掌。

  而老家电视期间的妻子,在听到朱彦军的深情告白时,感动得泪眼模糊。

  后来,在“画中有诗”环节中,朱彦军瞬间猜到了画中雪景含义,并快速答出黄州地名。

  转盘转到苏轼杭州,只听他从容不迫的说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现场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最终,朱彦军凭借着对古诗词的积累,一举拿下亚军!

  在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他的感言朴实到令人感动: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他知道,这是一句人人都能脱口而出的大道理。

  但这一句诗是他打工路上克服困难的法宝,也给了他能够不畏艰难,勇敢前行的信心和希望。

  夺得亚军后,老家静宁县政府授予了他“静宁县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模范”荣誉称号。

  社会保障局更是看中了朱彦军的才华,聘用他为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并破格安排了事业编制

  领导说:“您这样诗词文化水平,不在文化馆推行文化工作,是咱们县的损失。 ”

  目前,他主要的工作是负责开展一些讲座培训,宣传我国传统文化,以及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

  朱彦军的故事让我感到动容。

  19岁离家务工,从“初中生”到“全国亚军”,再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这条路,他走了整整31年。

  他让更多的人明白了一个道理:

  人活在世,可以没有文凭,但不能没有求知的心态。

  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什么年龄,永远都不要停下学习的脚步。

  总有一日,那些走过的路、吃过的苦,都会绽放出格外夺目的光彩,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共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