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烧脑,高考志愿更是如此

  令人遗憾的是,对于戴同学来说,22 年的竞争相对简单,缺乏竞争力,最终他未能通过指标生进入四大,只能去三梅。因此,即使事先签署了四大理实班,也是无用的。

  对于关注高中签约的人来说,在四大层面,基本上到 5 月底都会签约,除非是跨系,需要自己主动找对应的学校招生老师。四小也可以签约一些学生,以集团排名为准,再加上部分指标生以及中考成绩出来后的估分线签约。

  三梅的重点班签约,除了部分学校在家长会上给予一定承诺外,其他都是在出分数后进行的。

  至于提前签约重点班,尤其是四大方向的,如果有单科特别突出的学生,签约会比较容易。毕竟高中和初中的筛选及难度是不同的。

  每年的签约有点类似保险,学校总想多招揽一些学生。一方面,学校想提高自己的标准线,另一方面,他们也知道,过了四大线的学生,只有极少数会考虑选择四小的所谓最好班。指标生和本校系内锁定的除外。

  此外,每年的情况基本相同,高一的重点班较多,学校会在六科选科拔尖的学生中间组建 3 个梯队层次的重点班。第一梯队的数量当然有限,基本上是高一排名前 20%的学生,211 算是拖后腿的。

  因此,每年志愿填报最难的是 6000-20000 名的家长,这个情况基本没有改变过。无非是往前加几百名或者往后降 1-2000 名,本质上差别不大,因为每年中考人数会略有增加。

  其次,签约对个人的约束不大,可以多签。学校唯一的限制是平行志愿的第一个要填本校。但是,几个学校都有这个要求,怎么可能都满足呢?有些学校在非第一个录取时,确实不会给学生最好的班型。然而,既然已经被学校录取,自己又没有履行约定,就只能任人宰割了。所以,有些事情需要仔细权衡,难以抉择。

  反正每年的志愿填报都很烧脑。中考烧脑,高考志愿更是如此。

  出成绩后填志愿是基本规则。在此之前,现在有创新人才的提前录取。还有一个考前填指标生的流程,出分后优先录取指标生,其次录取特长生。最后才是文化线录取。

  出分数时会有一个二分表,大致可以知道排在全市前几千名。差距在 2-300 名之内,影响不大。

  其次,有往年的录取线可以参考。再加上 24 年各个学校划线录取的人数。四大四小的计算相对容易,大致算算就能估算,而三梅及以下的就很难预估了。

  由于影响录取的因素很多,很难一一说清楚。前两年的数据和录取结果基本上证实了这个数据走向。在出分数前后,会有专门录制的视频和直播答疑来解决具体问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