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究竟有何用处?

  一名大学生口不择言,声称他所从事的“直播中控”工作谁都能干,而他的师傅竟然只是个高中生。他不禁发问:读大学究竟有何用处?

  这个问题若是在小学初中阶段提出,倒是个不错的问题。然而,他都已经大学毕业了,却还在纠结为何要读大学,这只能说明他在中小学甚至大学期间都与社会脱节,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想必他的观念还停留在三四十年前——那时,人们拼命考上大学,只为了拿张文凭,找份轻松体面且高薪的工作,实现阶层跨越。

  常有人感慨,以前读大学包分配,工作不愁;如今大学不包分配,找不到好工作,读大学已然无用。

  可现在真的比八十年代更差吗?数据显示,八十年代每年考上大学(包括专科)的人数约为 60 万。所谓的包分配,实则是剥夺了毕业生的职业选择权,他们可能被分配到城市,也可能被发配到偏远地区的小县城,甚至农村。

  如图所示,1985 年至 1991 年,每年考上大学的人数均在 60 万左右。倘若你在现今的高考中能跻身前 60 万,且毕业后愿意前往小县城或农村工作,找工作自然不成问题。今年的高考人数多达 1200 万,前 60 万,即前 5%的水平,相当于 70 年代的大学录取率,仅为个位数。而前 5%的考生,所能上的基本是 985 高校。若考上 985 大学,且愿意去相对落后的地区,怎会找不到工作呢?对比需要在相同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毕竟物以稀为贵,劳动力市场亦是如此。

  如今已是 2024 年,许多人的观念却依旧停留在 40 年前的 1984 年。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如今“双向选择”的就业原则显然比三四十年前的“包分配”要好得多。现在,我们拥有职业和工作地点的选择权,而过去则不然。不妨设想一下,假如你考上了一所不错的 985 大学,毕业后却被强制安排到一个你不喜欢的地方工作,且无法跳槽,你会作何感想?

  “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极好地将选择权交给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市场调配。学生需要做的是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力,走专业化道路。在学生时代,要打好基础,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学阶段不能仅仅局限于应试,中学生要将一部分时间投入到考试之外的领域,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比如沟通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这些在试卷中无法体现的能力,在社会生活中却大有用处。到了大学更要拼命学习,夯实专业基础,选择具有专业壁垒的专业,即选择一些难度较高、他人难以涉猎的专业,如此,你才能具备稀缺性。如果你所做的工作,如直播中控,初中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都能胜任,那么你的价值何在?用人单位为何要选择你呢?毕竟老板都是很现实的,他们总想用最少的钱做最多的事。同样的工作,谁的工资要求低就找谁,又何必在乎你的学历呢?

  所以,不要抱怨,努力提升自己,与时俱进。我国急需大量顶尖人才,提升自己,让自己出类拔萃,为国家排忧解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