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985高校别太拿“第五轮学科评估”当回事

  移动互联时代,看直播看视频读网文确实方便了,现在的高考生家长们,比以前也确实更爱学习了。

  除了对哪些院校是985哪些是211哪些是双一流一清二楚,还对哪些学校具有保研资格哪些院校有硕士博士授权点儿非常关心,最近,由于广大网络主播的熏陶,很多家长又有了新的关注点,那就是经常在问各个学校的“第五轮学科评估”怎么样?

  但我想建议各位家长朋友,如果真的需要看学科评估选学校,应该看“第四轮”,而不是未公布的“第五轮”。

  1.不公开发布,就说明这个“第五轮”某种程度上讲可能“不值得(或不可以)大肆宣传”!

  2022年,“第五轮学科评估”完成,但是并没有公开发布,而是选择单独“秘密送达”各个学校。关于“第五轮”不公开的原因,我本人倾向于认为是可能因为评估过程存在某种不太理想不够完美的因素,对于结果各校自己看看得了,就别出去显摆了,没啥意义。我是绝对不信是某个学校因为自己成绩不太好看所以就“威胁”不让公开发布的传言的。

  且不说某某学校并没有那么大的面子,就算它真的够面子“威胁”成功,“专家”们又不都是“软骨头”,对于外在压力肯定有人愤愤不平,而信息社会“小道消息”又传播甚快!你“不让发布”就等于承认你“真的表现不行”,我相信某校不可能会“此地无银”式的愚蠢。

  之所以会有“某校不让公布”的传言传播,可能是某些学校过于强势的风格让一直被它在上面压着不服气的几个兄弟院校校友产生集体“反感”所致,也可能因为某些学校获得过于丰厚的物质待遇让兄弟院校集体嫉妒的结果。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因嫉生恨的例子,屡见不鲜!

  既然上面没有让公开,那我们就真的没有必要拿什么“第五轮”当噱头了,各高校没必要过分半遮半掩地宣传,各校校友和考生更没有必要过度关注、过分解读!

  2.各个高校在网传“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优秀表现”,充其量只是一个“数字游戏”,并不能说明学校比第四轮时真的进步了

  第四轮学科评估于2016年4月启动,2017年12月28日公布。评估过程中按照“自愿申请、免费参评”原则,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数据以“公共数据和单位填报相结合”的方式获取;评估结果按“分档”方式呈现,具体方法是按“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将前70%的学科分9档公布:

  前2%(或前2名)为A+,3%~5%为A(含3%,下同),6%~10%为A-,10%~20%为B+,20%~30%为B,30%~40%为B-,40%~50%为C+,50%~60%为C,60%~70%为C-。

  请注意,这里评价方式是“客观与主观评价相结合”,而评估数据也是“公共数据”与各单位“自行填报”的数据相结合。所以,学科评估水平高低是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主观能动性”因素的。

  再次请注意:学科评估是“按比例分档”,A+档最后一个并不是比A档第一个强多少,可能仅仅是零点几甚至点零几的水平。比如“第四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前70%共有171所院校,前2%就是3.42,所以A+就有四所。

  “第五轮学科评估”于2020年11月3日启动,2022年7月25日完成。

  “第五轮”的突破口是“破五唯”,并且不再将SCI、ESI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而是进行“多维度科研成效评价”。比如“评价学术论文聚焦标志性学术成果,将采用‘计量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中国期刊与国外期刊相结合’的‘代表作评价’方法,不‘以刊评文’,淡化论文收录数和引用率,不将SCI、ESI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突出标志性学术成果的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着力扭转‘SCI至上’局面。坚持代表性成果专家评价与高水平成果定量评价相结合……”

  请注意:这段话最关键的几个字可能就造就了它不被公开的命运。

  第五轮学科评估最大的变化其实是“扩容”:除了参评学校大量增加以外,还“扩”了优秀学科的比例。据说(因为未公布,所以只能是据说)还调高了A类学科的比例,比如A+由前2%增加到前3%,A由前2%至5%增加到3%至7%,A-由5%至10%增加到7%至15%。由此递推,B类学科比例也会增加。

  为什么说在“第五轮”中进步“升级”,并不一定代表某些学校学科水平进步呢?这就是因为“扩容”产生的奇迹效果。

  比如“第四轮”某个学科有150个院校参评,前2%就是有3个学校在这个学科是A+,一旦“第五轮”中院校扩容了,比如该学科增加了50个院校(机构)参评,就算前2%的A+档比例不变,那么,A+院校也会增至4个,所以,原来A档第一个就在“第五轮”中成了A+最优秀档。

  要是真的按照“据说3%A+比例”来评呢,那么,该学科“第五轮”的A+就成了6个,原来“第四轮”的A中前三可能都“升级”到了A+。所以,对于这三所新升级的,是学科真的进步了吗?只能说有这个可能。但更多的还是因为“幸运”。

  可以说,是大量学科水平“尾部”院校的加入,把整体学科水平位于前面的那几十所的学科评估成绩给“抬”起来了!

  “第五轮”从2020年11月3日启动到2022年7月25日结束共计不到两年时间里,本来应该2021年下半年完成的结果拖到了2022年下半年,因为啥?“疫情”。

  本该是学习、科研的时间有多少是在“排队”或“隔离”中度过?大学生“网课”上的有多水?这几年学术、科研交流的机会有多稀缺?相信我们都知道,这种情况下,学科建设怎么可能真的有特别显著的进步呢?

  3.高校拿网传数据被“刻意加工”成对某些学校有利的所谓“排名”出来炫耀,实不应该!

  本来大众对于网传的“第五轮”数据就不可当真,比如某校某学科本来是A-,但它对外可能会说是A,某校某学科可能是A,但它却敢堂而皇之地说“我是A+”,因为各个高校的“第五轮”评估结果都是被单独送达的,其他兄弟院校并不知晓别人具体结果如何。所以,对于高校在学科评估上“撒谎”,谁也没办法出来指正,谁也不会出来指正,因为在学科评估上好像很多都说了谎。说别人假就等于说自己也不值得信任。

  而知道真实结果的学科评议组专家,也只是知道本学科的评估数据,但他们也不会出来说哪个学校造假了。更何况评议组就那些人,你如果说出去了某校撒谎的事儿,院校肯定知道是你说的,你说他们造假就等于同这个学校为敌了,而且人家也可以说你给你的学校“打高分”也造了假!所以,知道底细的专家们也不会出来指正学校宣传中的谎言。

  知道真实情况的不出来发言,舆论场上就只剩下被“民间”机构或个人带着有色眼镜“刻意加工”出来的各种排名被当做“权威”疯转了。

  统计、分析数据是个“技术活儿”,但也经常被人拿来“夹带私货”

  不同的数据分析“模型”就会导出不同的数据结果,不同的分析“技巧”就会让不同的分析对象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