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综评、专项怎么选

  我们都知道,强基计划、综合评价、高校专项计划在客观上都能一定程度上实现“降分录取”的效果。但很多同学和家长对于政策要求并不太了解,不知道自己能报考哪个,更不知道应该报考哪个。

  目前,强基计划和很多高校综合评价简章即将发布,专项计划报名时间也日益临近,为了帮大家快速了解政策,小爱学姐将强基、综评、专项3大自主选拔方式的特点以最简洁的方式进行介绍。相信这篇保姆式攻略,能够帮大批同学和家长快速掌握政策,精准定位规划。

  硬性门槛

  小爱学姐将强基、综评、专项的报名条件进行梳理。如下表所示,在学籍户籍、高考成绩、选考科目、竞赛奖项、往届生能否报考等方面,高校专项计划限制较多。

  

图片

 

  强基计划:相较而言,强基计划限制条件最少,学籍、奖项都不是报考的硬性门槛,只要高考成绩优秀,就有入围机会。

  综合评价:各高校对于综评报考要求各不相同,总体来看硬性条件限制并不多,“门槛”介于专项和强基之间。

  高校专项:因为专项计划是专门面向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学生开展的,所以学籍和户籍方面要求非常严格。

  院校层次

  院校层次方面,三类选拔方式试点高校各不相同,但总的原则类似:越是高层次院校,考核越难、竞争越激烈。

  

图片

 

  强基计划:强基试点院校数量最少,但相对层次最高,所以特别适合尖优生报考。

  高校专项:专项计划试点高校数量多、普遍层次高,成绩比较优秀的同学可选择余地比较大。

  综合评价:试点高校数量、层次都是相对最多的,由于院校层次跨度大,所以无论是省内尖优生还是专科水平的考生,都有相对应可选择院校。

  招生范围及计划数

  招生范围和人数,同样是影响报考决策的重要因素,从这个角度来看,强基计划的优势更加明显。

  

图片

 

  强基计划:多数院校面向全国(或绝大多数省份)招生,覆盖面极广;另外,除了固定的招生计划外,破格入围的考生在入围、录取环节都不占用计划数,极大缓解了头部考生竞争压力。

  综合评价:综评的一大显著特点就是很多高校只面向所在地省份招生,或者在所在省份投放更多招生名额,因此山东、浙江、广东、上海、江苏等省份的同学一定要重点关注。

  高校专项:招生地区在3类选拔方式中覆盖面最小,且相对而言各校投放的名额也较少。

  备考难度

  高回报往往需要更多的付出,因此强基计划总体备考难度也是3种选拔方式中最高的;相对而言,一些层次不高的院校的综评备考压力就会小很多。

  通过下表可以发现,绝大多数高校的专项计划是不需要进行校考的,因此规划和额外备考的压力就会非常小,但对于考生高考成绩要求就会高很多。

  

图片

 

  强基计划:强基计划由于限报一所高校,所以择校就变得非常关键,在报考时要综合考虑成绩、专业方向、学科能力(竞赛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同时,因为试点高校层次很高,因此考生需要高考和校考“两手抓”。所以对于没有接受过系统训练的同学来说,强基备考的难度还是很高的。

  综合评价:由于各校综评政策有显著差异,而且院校层次跨度大,因此在规划备考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学业规划和报考规划压力都会较大。

  

图片

 

  高校专项:绝大多数院校都没有校考,因此校考压力几乎没有,只要规划得当、定位准确,对于优秀的同学来说备考难度并不算高。

  报考策略

  总体来看,强基、综评、专项计划各有优劣,对于不同类型的同学来说备考压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同学们要采取恰当的报考策略,才能减小备考压力,顺利通过选拔。

  了解政策,打破信息壁垒

  当下,高校自主选拔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一校一策”的特点,因此了解政策细节,消除信息差,就成为科学规划、精准定位的先决条件。

  尤其是对于成绩优异,且在相关学科具有特长的同学来说,有非常多的名校升学途径可供选择,掌握越多信息,就等于获得越多进入名校的机会。

  回归高考,定位院校层次

  无论是强基还是综评、专项计划,绕不开的一点就是“高考”,高考成绩目前仍是影响考生入围、录取的关键因素。因此,收集往年分数线、对应位次,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规划定位,是最简便也最科学的方式。

  客观自评,及早开始规划

  小爱学姐接触过很多同学和家长,都是事到临头才开始咨询政策、制定计划,但这种做法无异于“刀尖上行走”,在任何一个环节稍有不慎就会惨遭淘汰。

  相反,一些同学和家长很有远见,在高一甚至初中时就关注各种政策,并且依据自身志向、目标、能力、特点进行选择和规划,并在未来的几年中按部就班进行学习和训练。当高三面临报考和选拔时,就会更加从容自如。

  因此,小爱学姐建议各位同学,一定要尽早着手,一方面客观地对自身能力进行评价和定位,另一方面要依据近年来政策发展趋势制定计划,为自己的升学之路铺平垫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